搬來台北以後,幾乎都只有過年會一年一度地回斗六,
雲科大落腳斗六後,老家所在的龍潭里逐漸發展大學城相關型態的產業,
飲食與租房是最大宗。
看著小時候台糖甘蔗田逐漸變成一幢幢教學研究大樓與學生宿舍,
每一年回去,都感覺這地的改變。
初四早上,趁著將回台北的空檔,獨自騎機車到已經荒廢的`老`老家-年幼時家族聚會的舊厝,
小時候覺得舊厝有前中後三層房間,很大,可以跑來跑去,
現在看,舊厝久無人住,跟同街上改建的學生套房對照,很破落!
房門都上了鎖,我只能從窗戶撇見父親成長時期所住的房間,
那兒時常在上面跑跳的床,看起來很小,也因為荒廢,塵灰厚重。
這舊厝怕有50年歷史了吧!
當年高級昂貴的紅磚頭,只能用在主體架構上,其餘牆面則用黃土與稻殼砌成,這就是人稱的`土塊厝`吧!
我扒下了一點點黃土,其中摻著稻殼,也摻著農業社會生活的艱辛,
然而,這破落的舊厝卻有鮮明的兒時記憶。
幾乎隔週的六日,父母會帶著哥哥和我從南投騎機車回斗六,
在舊厝,有曬榖的稻程可以讓我們這些小孩玩各式的古早遊戲,跳格子、尋寶…不一而足。
一到過年,家族的堂兄弟姊妹都回來了,我們更是因人多而玩得瘋狂,高興極了!
除夕當晚,爺爺奶奶,叔叔嬸嬸們輪流發紅包,
小孩們總是數算著自己的紅包,然後拿出一點錢來買便宜的鞭炮,把過年炸的熱熱鬧鬧。
然後到處閒晃,一堆小孩在街坊跑跑跳跳,打打鬧鬧!
望著兒時歡聚的舊厝,如今我們都長大了,堂兄弟姊妹們也多半成家,小孩正當我們那時的年紀。
搬到新家後,小孩的玩具由鞭炮與石頭、草葉變成有BB彈的玩具槍、X-Box,
一人一把,轟轟作響;一人一機,過關斬將。
只有父母與爺爺奶奶會發紅包給小孩,其餘親族,因著兩不相欠的緣故,一律不發。
一切都比以前進步了,玩具,設備…
但也比以往冷清,因為堂姐們初二回娘家,初三就走,只熱鬧一天。
小姪子姪女們活潑天真,不知道這樣的年是否滿足了他們的童年記憶。
或者這就是新年代的新年風格。
舊與新,破落與進步,古老的舊厝對照的大街的新屋。
雲科大改變了這傳統不過的小鎮,學術氣息與產業共進,
年歲改變了這龍潭里的住家風貌,新屋舊厝並存於小鎮中。
我看見奶奶的滿臉皺紋,也瞥見叔嬸姑姑摻於髮絲的白髮。
30年的歲月,30年的親族,
舊建築物凋落,新建築物興起。
未變的,是繫於血緣的親情。
未變的,是除夕圍爐的喜樂。
未變的,是姑姑做羅蔔糕的炊煙。
這新年,我心中的省思著實豐富。